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中国历史 > 正文

拿得起放不下这本书讲透中国人的智慧

类别:中国历史 日期:2020-8-18 13:22:48 人气: 来源:

  王阳明是知行合一的,不过,知行合一虽由王阳明发扬光大,但在5000年历史里,早有一些力挽狂澜的人物,在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,实践了知行合一的内核。正如牛顿发现之前,它就一直存在。

  中国几千年来自称和被称为“礼仪之邦”,源自周公的“制礼作乐”,周公开创了礼乐治天下的特色。

  周礼特别烦琐,仅吃饭一项的各种礼仪,就能把人累死,但其背后都有深意。比如酒礼,周公深知人性,酒是人人都喜爱的,不能,那就搞点礼仪,每献酒一次,宾主之间有许多礼节,要相互拜一百次之后,一杯酒才能喝掉。所以,有人喝一晚上,也不会醉,自然就不会酗酒。

  西周之前的尧舜时代,人们还在为填饱肚子而挣扎,到西周时,吃饭已不是大问题,良好的社会秩序成为重中之重,所以周公才制礼作乐、稳定国家。在应该做这件事时敢于担当,即知行合一。(摘自历史书《知行合一五千年》)

  中国人对时间的概念很特别,孔子的看法是,不同的人生阶段应该有不同的活法: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。

  时间不是客观存在的,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间,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,就是知行合一。(摘自历史书《知行合一五千年》)

  秦国后来能吞并东方六国,重用外来人才是其关键因素。比如百里奚,是秦穆公嬴任好用五张羊皮换来的,百里奚参政后,秦国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,国力加速发展。

  秦国地处西陲,靠给周王养马而发家,其文化水准比夷狄高不了多少。所以,国内不可能产生人才,大多数秦国领导人都能意识到这点,因此常常引用外援,这就是自知之明。人有自知之明后,肯去踏实行动,就是知行合一。(摘自历史书《知行合一五千年》)

  朱熹的陈澄最先提出“知行合一”四个字,之后王阳明为其注入了崭新的内涵。王阳明的龙场悟道,也并非凭空创造,而是从几千年历史积淀中汲取智慧。

  我们常说“读史明智”,但很多时候并没从历史中学到关照当下的智慧。如果复杂的历史可以与知行合一的智慧相结合,相信一定能给人惊喜的收获。

  《知行合一五千年》作者度阴山,十余年深耕中国历史及传统文化领域,致力于用通俗有趣的语言中国历史文化。

  也正是基于多年对中国历史和阳明心学的研究,作者在《知行合一五千年》一书中提出一个新的历史观点:5000年中国史,归根结底是一部中国人的知行合一实践史。

  中国历史指点了我们知行合一,五千年来,中国人始终用这四个字为自己的人生保驾护航,勤奋、智慧、和平,脚踏实地、实事求是。

  历史的多面性可以打开我们的认知,多一个角度看当下的困惑,就多一个思拆解“知”与“行”的难题。读历史,读懂一种智慧足以。帮你看清已婚男人

  

关键词:中国史这本书
0
0
0
0
0
0
0
0
下一篇:没有资料

相关阅读

网友评论 ()条 查看

姓名: 验证码: 看不清楚,换一个

推荐文章更多

热门图文更多

最新文章更多

关于联系我们 - 广告服务 - 友情链接 - 网站地图 - 版权声明 - 人才招聘 - 帮助

声明: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,不代表站长立场,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联系站长删除。

CopyRight 2010-2016 豪杰历史网-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