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世界历史 > 正文

那一年我的高考丨李春放:从铲煤工到著名学者

类别:世界历史 日期:2018-9-8 11:31:18 人气: 来源:

  周公解梦梦见洗头1977年,全国高考恢复。12月,考生们走进高考考场。李春放是这考生大军中的一员。回望自己在高考前后的境遇,李春放感叹,无论什么境遇下,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。

  因为头发长又不爱怎么打理,加之又是理工方面的好苗子,初中时,同学们总爱称李春放是物理书电磁学章节上的那个“老”——法拉第。

  对于这个外号,出生于1950年9月的李春放欣然接受。“其实不仅是在理工方面,文科方面我也很拿手,一直以来成绩都很不错。”1963年,在邻里的钦羡下,李春放考入宜宾一中,当地的重点中学。

  然而,“法拉第”和同学们单纯愉快的校园生活,在1966年戛然而止。1969年,李春放也成为了“上山下乡”的一员,在宜宾市五宝五角大队大黄生产队插队两年时间后,李春放进入了宜宾市煤炭总店工作。

  “在露天的生产空间,每天的工作就是将运来的煤炭铲进粉碎机里。”李春放说,高温作业,遇上大太阳时,产区的柏油面更是腾起热气。有些种类的煤炭粉尘多,铁铲一扬,头顶上空便开出“蘑菇云”。

  每天铲媒卖煤外的空闲之余,店里的工人们总会三五成群坐在一起,聊天玩牌打发时间,而李春放一定不会是其中一员。“那个李春放一天躲在楼上干嘛?”工友们总是议论纷纷。

  厂房二楼脏兮兮的小房间,是李春放个人的学习地带,他抱着自制的五灯收音机,听着英语节目,跟读模仿。“初中的时候就爱倒腾无线电。当时参照着线图,准备好铝皮,电子管插座,焊接线,电子电容器等,就能组装出一个简易的收音机。”

 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,一些地方已经开通了英语节目。李春放回忆,陕西以及湖北的英语是他经常收听的内容。“收音机声音小,有时候就躲在被窝里,一字不落的听着学着。”

  1977年,因为“英语好”,李春放先是在宜宾二中代课,后又被推荐到宜宾七中。当时那个学校差英语老师。

  当年,恢复高考的消息一出,重新点燃李春放“我要上学”的希望。戏剧性的是,他差点被卡在报名上。

  “一得知高考恢复,学校上下好多老师都要报名参加,我也找到了校长表达了我的愿望。”李春放话一出,校长就立马:“你怎么毕业的?”意思是李春放初中文凭,不够格。

  “不是通过自学达到同等学历,有特长的也可以报名吗?我英语好啊。”李春放机灵地接了话。最后,也就凭着这一外语特长,他顺利拿到了报名表。

  因为教材书籍遗失严重,复习资料都是相互传看。“我自己一直存有初中教材,所以还有资料可看。我弟弟还把我的拿走了几本去情,借给了别人。”

  “李春放,你的信。”一句话中断了和同事们的谈话。那封印有红框的牛皮信里,装着来自重庆西南师范学院(现西南大学)的录取通知书。

  欣喜但不意外,李春放对其早已胸有成竹。因报考的是外语系,英语是必考科目,这对李春放来说根本不成问题。“满分100,我得了89分。”至今,李春放都引以为傲。

  1978年,中国教育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,缺师资,缺课本的情况屡见不鲜。进校后,有的老师的第一句话,不是“你们好”而是“对不起”——“老师也丢课本很久了,现在和你们一样从头学起。”面露。

  当时在西师,图书馆里的馆藏遗失不多,他和众多同学一样,从最简单的字母和音标开始,而外语读物成了额外的学习书籍。

  “《简爱》应该是必读,后来书店新上了《山伯爵》,一本难求,我去买的时候门口早已排起长队。一本英文读物总是争相预订,相互传看。”他说。

  文章由325棋牌提供发布

0
0
0
0
0
0
0
0
下一篇:没有资料

相关阅读

网友评论 ()条 查看

姓名: 验证码: 看不清楚,换一个

推荐文章更多

热门图文更多

最新文章更多

关于联系我们 - 广告服务 - 友情链接 - 网站地图 - 版权声明 - 人才招聘 - 帮助

声明: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,不代表站长立场,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联系站长删除。

CopyRight 2010-2016 豪杰历史网- All Rights Reserved